兼顧安全性、經濟性的原則基礎上,部分高鐵干線探索恢復350公里最高時速的時機已經成熟,對促進國產先進軌道交通裝備“走出去”具有重大戰略意義
7月15日11時20分,我國自行設計研制、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列中國標準動車組“金鳳凰”和“藍海豚”,在鄭徐線上以超過420公里的時速交會而過,相對速度超過840公里。這次試驗既是高鐵領域新的“世界第一”,更為高鐵未來發展獲得了大量寶貴數據。
中國高鐵最高運營時速是繼續目前的300公里還是恢復350公里?高鐵列車速度能不能提?該不該提?該怎么提?
就這一社會關切的問題,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數位鐵路專家。專家們共同的回應是:目前,我國高鐵硬件和軟件實力雄厚,最高時速“復跑”350公里有底氣。而且京滬、京廣、滬昆和一些城際高鐵線路市場需求旺盛,部分中遠程旅客也期待提速。
2011年甬溫線“7·23”事故后,高鐵最高時速進行了下調。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公司董事長、院長蔣再秋說,技術層面看,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列車運行時速350公里和300公里時,在轉彎半徑、坡度等方面技術要求是相同的。
據記者了解,目前有關方面將高鐵最高時速限定在300公里(實際最高運行時速為300至310公里),有安全方面的考量,但更主要的是基于運營成本和維修成本的考慮。
多位受訪專家認為,在兼顧安全性、經濟性原則的基礎上,部分高鐵干線探索恢復350公里最高時速的時機已經成熟。而在具體操作層面,宜于“分類施策”,科學規劃,穩步推進。
“熱線”運力飽和期待提速
幾天前,記者前往京廣高鐵長沙南站乘車。雖然列車已經處于高頻發車狀態,但進站口人流依然排成長龍,候車室巨型穹頂下旅客如織,與6年多前剛啟用時的冷清形成強烈反差。
5月中旬,記者曾乘高鐵從北京前往安徽銅陵。剛進北京南站,熾熱的“人氣”就撲面而來,候車大廳內許多旅客因找不到座位只能站著。
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尹浩教授出差或探親經常選乘高鐵,他特別憧憬恢復350公里時速。“現在從北京到長沙要坐近7個小時,如果恢復這個時速,5個多小時能到,多好啊!”
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長高廣軍說,健康成人白天每頓飯之間間隔時間大約5個小時,這是旅客坐高鐵旅行舒適感受的“時間臨界點”。
本刊記者在很多高鐵樞紐站隨機“民調”顯示,目前廣大旅客對高鐵的快捷、舒適和準點率評價高,但很多受訪的中遠程旅客希望車能開得更快、旅途用時能更少、車次能更多、票能更好買。
“熱線”運力接近飽和,使部分高鐵“復跑350”時不我待。
京滬高鐵原董事長蔡慶華談到,京滬高鐵這樣的熱門線路如能恢復350公里時速,線路運力將會得到進一步發揮,更能提高旅客乘車體驗。
相關統計數據顯示,京滬高鐵發送旅客從開通之初的日均13.2萬,猛增到2014年的日均超過29萬。目前線上每天200多對列車開行,很多區間運力發揮接近上限,但仍不能滿足高峰時旅客出行需求。特別是上行上午時段、下行晚間時段已基本無時間窗口加開列車。
一些業界人士坦言,隨著鄭州-徐州等橫向連線開通,“京滬線再不提速的話,就得修‘第二京滬高鐵’了”。
中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橋梁工程系主任戴公連教授認為,中東部“復跑350”存在市場需求,不僅能縮短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“互聯互通”時間,還有利于中東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。
“復跑350”面臨三重疑慮
第一,如何應對能耗等成本上升。
本刊記者了解到,目前有關方面將高鐵最高時速限定在300公里(實際最高運行時速為300至310公里),主要基于運營成本和維修成本考慮。
相關專家認為,“復跑350”可從運力負擔重、設計技術等級高的干線高鐵入手。即在相關干線提速,不同運行區間、不同車次,可運行不同最高時速。如京滬線上天津南到濟南、徐州到蚌埠適合提速到時速350公里,而濟南到徐州等路段則可以跑時速320公里。一些運行區間短、停站多的車次,則可以考慮維持現有運行時速。
專家的看法是,“復跑350”后新的高鐵運行圖其最高時速設置,應該能夠有效權衡能耗收益比并提高旅客乘車體驗。
第二,會否帶來提價。不少人期待“復跑350”,同時也對會否“大漲價”心存疑慮。根據一些鐵路專家的研究,高鐵列車電力消耗與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,如時速從300公里提升至350公里,空氣阻力系數將大幅提高并致列車運行能耗增加,使成本較明顯上升。此外,列車為克服坡道阻力、摩擦阻力而增加能耗,也會令成本上升。
據記者了解,高鐵列車有關線路最高時速從350公里降至300公里后,票價小幅下浮。在目前票價體系下,一些線路運行效益較好。而一旦“復跑350”,有關方面擔心如不適當調高票價,會造成虧損,因此傾向于維持現有車速格局。
有業內人士認為,高鐵列車是否“復跑350”,既要看技術條件,也要考慮鐵路運營成本和社會創造財富、節省時間成本等之間的關系。如果能耗增加低于創造的財富,或者帶來的時間成本降低具有經濟性,就可以考慮提速。
同時,受訪專家還認為,在“因線制宜”、“分類施策”原則下“復跑350”,定價應堅持市場化路徑。“350”帶來的快捷性、舒適性,能夠部分“對沖”漲價引起的不適。而鐵路部門、硬件建設和制造企業,則有義務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,在成本控制方面深挖潛力。
第三,如何應對“衍生問題”。
一些專家研究發現,高鐵最高時速從300公里恢復到350公里,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“衍生問題”。如列車產生噪聲與速度關系密切。目前,一些沿線路段群眾對高鐵列車噪音的投訴比較集中。未來如“恢復350”,這一問題將更加凸顯。專家認為,相關部門需同步安排工程隔離和技術降噪等措施。
據了解,恢復350公里最高時速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高鐵列車線路磨損,降低易耗機件使用壽命等,對包括運營團隊、列車、線路等在內的綜合運營保障體系,都構成新的考驗。
有業內專家就此指出,全球范圍內圍繞安全、節能、高效、快捷、舒適等的“高鐵進步”永無止境。中國高鐵恢復350公里最高時速,是挑戰更是契機,能進一步提升高鐵建造、制造到運營的體系化水平。
有專家提出,國家在鼓勵引進技術吸納、創新和量產的同時,可以通過設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、鼓勵與支持國產器件進口替代及應用推廣、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產業集群等措施給予政策支持。此外,在高鐵軌道、信號、電力、材料、制造裝備乃至標準制定等領域,可以在扶持技術創新和研發上加大力度,擺脫對國外的依賴,全面形成安全有效維系“世界運營時速最快高鐵”的強大綜合實力。
“350”技術過硬意義重大
中國對高鐵探索起步較早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期和本世紀初,中國自主設計制造的列車就先后突破了200公里和320公里最高時速。
在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”進一步提升中國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后,至2011年甬溫線“7·23”事故前,我國曾有京津高鐵、武廣高鐵等5條線實行350公里最高運營時速。期間,列車運行安全平穩,積累了比較豐富的運營經驗。
截至2015年底,中國高鐵總里程達1.9萬公里,其中有9000公里左右設計速度為350公里/小時。
一位鐵路專家告訴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,目前我國按照350公里最高時速設計的高鐵線,曲線半徑等技術指標完全適合開行350公里時速的列車,很多指標還具備更高的安全系數和更大的技術余量。
“在京滬高鐵綜合試驗時,國產‘和諧號’CRH380A高速列車跑出了486.1公里時速紀錄。”這位專家說。
記者在多個高鐵列車生產基地、線路樞紐現場了解到,我國高鐵硬件建造水平和管理運營能力,完全可與德日法等巨頭“分庭抗禮”,甚至令其“望而生畏”。
目前,全球最大的高鐵列車總裝車間在中國,高鐵骨干企業都擁有高速列車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,相關實驗平臺和數據中心涵蓋動力學、空氣動力學、強度、噪聲、疲勞、振動、空調導熱、重量管理等,試驗手段包括仿真、風洞等在內的系統化前沿技術。與高端裝備領域其他一些“中國制造”相比,中國高鐵列車沒有突出的“心病”或“腦病”。如引擎——驅動電機,目前成熟的產品在線裝車運行穩定,新開發的大功率高速動車組用永磁同步牽引電機牽引系統,不僅功率躍升、大幅減重,還能實現高效節能……
很多一線技術人員向本刊記者表示,高鐵恢復350公里最高時速在技術和安全上沒有問題。據悉,目前京滬、京廣等一些線路上運行的高鐵列車,實際最高時速介于300公里至310公里之間。
按照有關國際組織相關定義,舊線改造列車運行最高時速200公里以上、新線最高時速250公里以上的鐵路,都可稱之為“高鐵”。目前,除中國外,還有德國、法國、日本、西班牙等國擁有正在運營的高鐵,其中多國技術等級最高的線路設計時速350公里、實際運營時速200至300公里。
一位剛剛從德國考察歸來的鐵路專家說,在中國和西方高鐵提速潛力相近的背景下,中國率先恢復350公里最高運營時速,對促進國產先進軌道交通裝備“走出去”具有重大戰略意義。“恢復最高350公里時速,可視為樹立中國高鐵核心競爭力標桿的‘直通車票’,有利于奠定中國高鐵的‘世界排頭兵’地位。”
如果您有機床行業、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,或進行資訊合作,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, 郵箱:skjcsc@vip.sina.com
- target=_blank>新能源車井噴增長的背后:新能源車消費者白皮書
- target=_blank>上半年產量17萬輛 下半年新能源汽車月度產量成倍增長
- target=_blank>市場萎縮企業轉型 中小型風機遭遇寒冬
- target=_blank> 冷鏈運輸與純電動車市場:物流行業新“風口”?
- target=_blank>“十二五”期水運行業發展情況
- target=_blank>MB2120B型數控內圓磨床電主軸變頻器的改造
- target=_blank>【雷尼紹】RESOLUTE?與MELSERVO-J5強強組合,實現更快速、精確、可靠的運動控制
- target=_blank>NSK開發低摩擦輪轂單元軸承 可增加電動汽車續航里程
- target=_blank>T68臥式鏜床進給系統的數字化改造
- target=_blank>AGV+協作機器人在零件數控機床加工上下料中的應用
- target=_blank>2020年7月高端裝備制造業、工業機器人,行業運行簡述
- target=_blank>淺談線切割機床中走絲與慢走絲
- target=_blank>ANCA整體PCD銑刀 —— 提高生產效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
- target=_blank>伊斯卡,不止專注于金屬加工
- target=_blank>EMAG成功收購Scherer Feinbau(舍勒公司),極大擴展了公司產品范圍以及客戶群體